白酒苦味调控与风味平衡,来自老师傅的酿酒经验分享
白酒以其复杂的风味闻名于世,苦味作为其关键的一环,既是品质的“试金石”,亦是工艺的“双刃剑”。对酿酒师而言,认识酒苦、工艺调整、如何利用酒苦,是提升酒坊竞争力的核心课题。
白酒风味好,市场销售火热
一、苦味从哪儿冒出来的?
粮食发霉:霉变的玉米、高粱,一蒸酒就带出焦糊苦味,跟烧糊的锅巴似的;
稻壳没蒸透:稻壳中含有多缩戊糖,果胶质等成份,做固态酒时,若糠壳用量太大、或未经清蒸就用于生产,在发酵中易产生糠醛,使白酒带有焦苦味;
糠壳要清蒸,否则白酒带有焦苦味
酒曲用多了:曲药用量过大,生成酪醇含量过高,导致酒体苦味;
发酵时过快的升温速度,加速酵母衰老自溶,生成大量氨基酸,如酪氨酸,增加高级醇和酪醇含量,使酒体苦味重;
酒曲用量要合适,否则也容易千万酒苦
大汽蒸馏使酒体燥辣并把其它邪杂味及苦味成分一同蒸入酒中。
除发酵、蒸馏外,白酒勾调也能给白酒带来苦味,比如用含硫化物、醛类等刺激性物质含量过高的新酒来勾调;勾调用酒苦味突出或有机酸含量不合适,或勾调酒与基酒比例失衡,勾调用于硬度过高或含有杂质……
总之,苦味就像酿酒里的“警报器”——工艺哪里没控好,它立马给你颜色看!
二、苦味也能当“帮手”?关键看怎么用!
苦味过量,破坏味觉平衡,适量的苦味能与甜、酸、鲜等风味形成动态平衡,赋予酒体“骨架感”。例如:
1. 酱香酒的“黄金搭档”
酱酒那股子焦香、陈香,全靠苦味托着;后味为啥悠长?苦味拉着其他香味在嘴里多待会儿,喝完还能咂摸半天。
酱香酒蒸馏
2. 苦味能“镇场子”
酒太甜了腻得慌,加点微苦就像吃西瓜撒点盐——甜得更清爽;
酸味太冲容易“扎舌头”,苦味一中和,喝起来顺溜多了。
三、实战控苦四招,照着做准灵!
第一招:从源头掐断苦味
粮食要“精挑细选”:霉变的、长虫的粮食坚决不用,稻壳至少蒸够半小时,蒸到冒白汽再停火;
原料要挑选好的
酒曲别贪多:夏天温度高,酒曲量得按包装说明上的下限用量来,省得发酵过头出苦味。
第二招:发酵温度“慢慢爬坡”
在整个发酵过程中,特别是糖化阶段,一定要严格控制糟醅的升温速度,升得太快或太高,都会导致酵母自溶,记住,酵母菌活得久,苦味自然少。
发酵好的高粱
第三招:蒸酒要学会控制火候,接酒时要“掐头去尾”
蒸酒时,要大火烧开锅炉水产生蒸汽,中火稳火蒸酒,大火追尾。火候太大容易到糟醅中的高沸点的苦味物质带入酒中,引起酒苦,另外,“掐头去尾取中间”,也能明显减轻白酒苦味。
接酒时做到掐头去尾,按质摘酒
第四招:勾调就像“炒菜调味”
酒太苦?兑点甜味足的基酒(比如老窖池产的酒),立马压住苦味;
勾调水要用软水(烧开水壶没水垢那种),硬水会让苦味更明显。
勾调白酒
四、常见苦味问题急救指南
问题
喝起来的感觉
解决方法
微苦
苦味轻,酒体风格统一
好酒
涩苦
入口涩感,随后转苦
多酚类物质超标
苦涩
苦味占主导,同时伴有涩感
来自单宁,选用单宁多的原料酿酒时,要正确处理
焦苦
焦糊气伴随苦味
糠壳清蒸30分钟再用、稳火接酒
辣苦
入口灼热刺激,随后转苦
严格遵守“掐头去尾”工艺,避免杂醇油超标
麻苦
苦味伴随着轻微麻木感
选用能带来麻苦的原料时,要正确处理
回苦
咽后口腔后部及喉部有苦味
做好酿酒的每个步骤
最后说两句
白酒的苦味,说到底就是个“度”字。老师傅的秘诀就三句话:原料干净是前提,温度控制很关键,勾调原料要用对。把这苦味调教好了,它就是你酒里的“隐形高手”,能让香味更厚,后味更长,客人喝完还想再来一杯!
白酒
春季为酿酒创业高峰季,为保证学员酿酒成功,雅大酿酒设备为您提供九大管家式服务。包括:酿酒方案、酒厂规划、技术服务、酒厂实操、品评指导、资质办理、开发新品、营销指导、售后服务。本文为雅大酿酒设备原创发布,转载需标明出处和链接。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ydjy88.com/